close
旅居美國超過半世紀,畫家顧福生畫筆始終緊緊相伴,2014年底發現罹癌後仍未停下畫筆,誠品畫廊為顧福生舉辦「自我之歌」個展,精選出1960年至2015年約60幅未曾展出的畫作,自成一格的繪畫風格,印證了畢生追求的「自由」。

「假如每個人都必須選擇一種生活方式,畫畫就是我全部的生活,我的思想在裡面,我的情感在裡面,我的生活細節全都在裡面。」

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

自我之歌回顧人生

1961年在恩師朱德群的鼓勵下,顧福生先赴巴黎,再到美國後,就此定居,偶爾回台舉辦展覽,但幾乎難以一窺其全貌。為了籌辦「自我之歌」,顧福生去年將身邊所有的350多件畫作送回台灣,由策展人王嘉驥選出其中60幅,作為半世紀藝術生涯的回顧和巡禮,顧福生也將此視為今生可能的最後一次個展。

顧福生1934年出生上海,父親是前國防部長顧祝同將軍,顧福生是獨子,從小就愛畫畫,「只有畫畫滿分,隨便敷衍也滿分,其他科目都不行。」為了符合家人期待,顧福生曾就讀東吳大學會計系,1年後還是決定轉考師大美術系。

作品元素獨鐘身體

1958年顧福生曾參加「五月畫會」,但和其他成員的理念不同,「我不太喜歡討論中國現代畫的問題,我認為繪畫是自己的感覺,它像日記,記用料實在錄或發洩。」

「我的畫很簡單,整體來說,我都在畫人,人是最深奧、最複雜也是最有趣的畫題。」身體是顧福生畫作中最常見的元素,無論是無頭、五官模糊或裸體男性,總是在他的畫面上舒展、無畏地展示著自然、毫不矯作的性情,「我不是特別指涉某人或男女,就只是個『人』。」

釋放情感記錄內心

畫裡的人常是奔跑,跳躍或雙臂如鳥翼伸展飛翔,作品《夜奔者》、《罌粟夢》和《青空》等,令人聯想逃離和奔向自由,「我對運動很差勁的,很羨慕運動員,也很喜歡動態的人體,後來覺得『飛』很自由,一放鬆就覺得自己自由多了。」

自小敏感害羞,加上母親管教嚴格,顧福生自認給自己壓力頗大,作品《害羞》、《隱避》、《侷促》中羞赧的人彷如自畫像,「因為害羞就很難和養生飲料的重要性外人自然自在的溝通」,而後因聲帶受損說話更費力,顧福生成了名符其實的「省話哥」,很少講自己的作品,「我想說的都已說在畫裡。」

(中國時報)

檳城蝦麵
arrow
arrow

    郭新麟屎莖褒丸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